十一月份本市进入初冬季,时常会受到冷空气影响出现温度骤降。这一季节不仅仍可发生肠道传染病,又是呼吸道传染病好发季节,市民在日常生活、学习等活动中应注意对下列疾病的预防。
一、随时添加衣物,预防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简称流感。感染上流感病毒后一般经过1-2天潜伏期可发病。主要表现为发高烧,可持续3-4天,头痛明显,全身疼痛常见且严重,全身极度乏力出现早且明显,有时鼻塞、流鼻涕、咽痛,咳嗽轻微或中度干咳等上呼吸道症状。可并发肺炎、支气管炎、心包炎、脑炎、急性心肌炎等,可能会威胁生命。常发生局部甚至大范围暴发流行。
预防措施:秋冬季气温变化大,是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应注意气温变化,随时添加衣物;家庭和幼托机构、中小学校应保持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通,继续做好流感、普通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一旦患上流感要在家中休息,直到症状完全消失。必要时接种流感疫苗,保护老人、儿童,慢性病等重点人群。
二、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预防病毒性腹泻发生
病毒性腹泻(又称为秋季腹泻)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感染性腹泻,该病潜伏期一般为数小时至3天,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部分病例伴有发热,严重者易出现脱水。病毒性腹泻好发季节在秋末初冬。轮状病毒感染对象主要为婴幼儿、学龄前儿童。病毒性腹泻通过食用污染的水源、食品感染,易在幼托、学校、医院、敬老院等出现暴发。
预防措施 :市民应注意饮水、饮食卫生;培养饭前、饭后洗手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婴幼儿应提倡母乳喂养,哺乳前要洗手,奶瓶要做好消毒;幼托、学校、医院、敬老院等集体单位做好日常性隔离消毒,保育员、护理员、护士等工作人员应勤洗手;婴幼儿、儿童等可免疫接种口服轮状病毒疫苗进行预防。一旦发现有类似病毒性腹泻症状者,应及时就医。
三、托幼机构加强晨检制度,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预防措施:手足口病易在幼儿园出现聚集性发病。幼儿园要加强晨检制度,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患病儿童。孩子家长、学校老师、家庭保姆等要做好个人卫生工作,防止因大人隐性感染而传播给儿童;对已明确诊断为手足口病的,家长要及时告知患儿所在的幼托机构,以防止疫情进一步传播。
四、消灭蚊虫滋生地,预防登革热病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是东南亚地区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此外蝙蝠、猴、鸟类和狗等动物体内可检测到登革病毒抗体,可能为登革病毒的自然宿主,从而有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染源。蚊虫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其中伊蚊是传播登革病毒的主要蚊种,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在新流行区各年龄组均易感,但以青壮年发病者居多。
预防措施:(1)有类似症状者,应尽快到医院进行特异性实验室检查,识别轻型患者。(2)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改善卫生环境,消灭伊蚊滋生地,清理积水。喷洒杀蚊剂消灭成蚊。(3)提高人群抗病力,注意饮食均衡营养,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4)疫苗仍处于研制、试验阶段。
除注意上述疾病预防外,由于这一季节温差变化大,患有哮喘、老慢支、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应注意保暖,预防疾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