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是借助食物传播的疾病,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杆菌等是常见的病原菌。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可伴有发热,严重者可出现脱水。该病具有发病突然、家庭呈多例感染、学校、幼托等集体单位表现集体性食物中毒的特征。九月份遇大、中、小学开学、教师节和中秋节,同时9月份仍是食源性疾病发病高峰期,各食品经营单位、集体食堂在这一季节,加强食品卫生管理,防止食品污染,预防集体性食源性疾病发生;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自办酒席应注意食品安全,注意生熟分开;度假的市民应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半生食品、腐败变质食品,预防食源性疾病发生。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主要为腹痛、腹泻、大便呈粘液、粘胨或脓血便,病例可伴有发热、里急后重,严重的病例可发展成为中毒性菌痢危及生命。9月份,正值全市学校、幼托开学,加上仍是肠道传染病发病高峰期,各学校、幼托等集体用餐单位应落实饮水卫生、食品卫生管理,防止污染食品引起食源性菌痢暴发的发生,幼托机构加强晨间检查,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市民仍应做到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无证食品;培养饭前便后要洗手等良好个人卫生,预防细菌性痢疾。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该病的集体感染,家庭也亦可发生聚集发病现象。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治疗患者,是行之有效的控制本病的有力措施。
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9月份是气温由高到低转换期,日均温差较大,人们稍不注意就会患上伤风感冒。流感可引起心肌炎、脑炎,体弱者易并发细菌性感染,因此,市民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的预防工作。
疾控专家提醒,市民要注意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加强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洗手;坚持有规律的适合个体的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劳逸适度,生活规律;儿童应加强户外锻炼,减少到公共场所活动,慢性病者、体弱者、老人和儿童等可接种流感疫苗。有哮喘病史的人应注意避免吸入过敏原而诱发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