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天气逐渐转凉,也是学生开学季,托幼机构、学校等短时间内学生大量聚集,容易给肺结核、手足口病、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登革热等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创造有利条件。威海市疾控中心发布9月份健康提示,提醒老师和家长们预防上述疾病。
1、肺结核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排菌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当抵抗力降低时,有可能引起临床发病。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丝,应当怀疑得了结核病,可以到结核病防治所(文登区为三病防治院)接受检查和治疗。出现肺结核可疑症状或被诊断为肺结核后,患者要主动向学校报告,不隐瞒病情、不带病上课。只要坚持正规治疗,绝大多数肺结核患者是可以治愈的。同学们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抵御肺结核的能力。
2、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需要注意的是,9月仍是手足口病好发时节,幼儿园和小学易出现聚集性发病。因此,开学后托幼机构和学校要加强晨检,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患病儿童;若孩子确诊为手足口病,儿童家长要及时告知患儿所在幼托机构或学校,以防止疫情进一步传播;学生家长、学校老师要做好个人卫生,以防成人因隐性感染而将病毒传播给儿童;教室和宿舍等场所坚持每天通风2~4次,每次半小时以上,要定期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建议6个月—5岁孩子的家长给孩子接种EV71病毒疫苗以减少重症的发生。
3、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也就是“红眼病”,市疾控中心专家介绍,本病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传播快,发病集中。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及经水传播是本病两种主要的传播方式,最常见的是通过污染有眼分泌物的手,在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传播,8~9月为流行高峰。如果发现红眼病,患者应及时隔离,及时就诊治疗,家庭内做好隔离消毒,所有用具应单独使用,最好能洗净晒干后再用。患红眼病时除积极治疗外,应少到公共场所活动,不使用共用毛巾、脸盆等。
4、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俗称“花蚊”)叮咬传播。登革热症状为发热较突然,有发热、头痛、眼眶疼、肌肉痛、关节痛;皮疹并发痒,出血(皮下出血点或流鼻血),发热1-2天内可达39-40℃。严重的患者会出现休克衰竭甚至死亡。入秋以后伊蚊活动猖獗,而登革热的传播媒介白纹伊蚊是我市常见蚊种之一,在有传染源引入后有可能造成传播。防控登革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做好灭蚊、防蚊、清除蚊虫孽生地。要做好家居清洁和环境卫生,覆盆倒罐,定期清除家居环境积水;家用贮水容器要加盖密封;水生盆景要每5-7天彻底清洗换水一次。野外活动可用经检验合格的趋避剂,喷涂在皮肤和衣服上,预防蚊子叮咬。另外,登革热在南方省份和东南亚国家常年发生,去这些地方旅游和工作的人员尤其要做好防蚊措施,建议穿防晒衣裤等长衣长裤,尽量减少裸露皮肤,外出活动时给裸露皮肤喷洒驱避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