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疾病预报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08日 阅读次数:

十一月份是秋、冬季更换季节,气温表现既有秋季,又有冬季气温特点,且时常会受到冷空气影响,可出现温度骤降。这一季节不仅易发生病毒性肠道传染病,而且易出现呼吸道传染病暴发或流行,市民应注意预防。

讲究个人卫生,预防季节性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潜伏期短,一般为1-2天。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咽痛、咳嗽、四肢酸痛等症状,部分病例可并发肺炎等。流感临床表现与普通感冒有点类似,但流感传播能力更强,引起的症状更重。预防流感,市民需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少去人群聚集的场所;家庭和学校等集体单位应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外。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目前正值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的时机,建议广大市民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尽早接种。

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预防病毒性腹泻

病毒性腹泻是由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主要元凶为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等。该病潜伏期一般为数小时至3天,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部分病例伴有发热,严重者易出现脱水。病毒性腹泻好发季节在秋末初冬。轮状病毒感染对象主要为婴幼儿、学龄前儿童,诺瓦克病毒感染对象除儿童外,成人亦可发病。病毒性腹泻通过食用污染的水源、食品感染,也可经人-人传播,易在幼托、学校、医院、敬老院等出现暴发。

预防措施上市民应注意饮水、饮食卫生;培养饭前、饭后洗手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婴幼儿应提倡母乳喂养,哺乳前要洗手,奶瓶要做好消毒;幼托、学校、医院、敬老院等集体单位做好日常性消毒,保育员、护理员、护士等工作人员应勤洗手;婴幼儿可接种口服轮状病毒疫苗进行预防。

做好防鼠灭鼠工作,预防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眼眶通、腰痛,过度劳累可加重病情。预防该病,市民应做好灭鼠、保粮、防鼠工作,加强个人防护,尽量避免与鼠类接触,不适用被鼠尿、鼠粪污染的食物。野外作业时,必须加强个人防护,防止接触野鼠感染。如果被鼠类咬伤,要在接下来的45天密切关注身体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发热等可疑症状,要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鼠接触史。

这一季节温差变化大,患有哮喘、老慢支、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应注意保暖,预防疾病复发。

冬季是一氧化碳中毒的高发季节。市民需重点了解预防知识。

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和处置

一、基本定义

一氧化碳中毒:在生产和生活环境中,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都可产生一氧化碳(CO)。如不注意煤气管道的密闭和环境的通风等预防措施,吸入过量CO后可发生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二、主要症状

最初的症状,可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悸、乏力、嗜睡等,医学上称为轻度中毒,此时如能及时脱离中毒环境,吸入新鲜空气,症状可迅速缓解。反应迟钝、除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悸、乏力、嗜睡外,可出现面色潮红,口唇呈樱红色,脉搏增快,昏迷,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及腱反射迟钝,呼吸、血压可发生改变。医学上称为中度中毒,此时如能及时抢救,亦可恢复。出现深昏迷,各种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张力增高,大小便失禁。医学上称为重度中毒,此时可发生脑水肿、肺水肿、休克、应激性溃疡、大脑局灶性损害,受压部位可出现类似烫伤的红肿、水疱,甚至坏死。

三、一氧化碳中毒的处置

(一)立即打开门窗通风,迅速将患者转移至空气新鲜流通处,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并注意保暖。

(二)确保呼吸道通畅,对神志不清者应将头部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导致窒息。

(三)对有昏迷或抽搐者,可在头部置冰袋,以减轻脑水肿。因为经呼吸道吸入肺内的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很强,所以,一氧化碳很快与血红蛋白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不能携带氧,使组织发生缺氧,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中毒症状。

(四)观察病人变化,对轻度中毒者,经数小时的通风观察后即可恢复,对中、重度中毒者应尽快向急救中心呼救,在转送医院的途中,一定要严密监测中毒者的神志、面色、呼吸、心率、血压等病情变化。

(五)在现场抢救病员时,抢救者个人必须配带有效的防护口罩或面具,以防自身不测。

四、如何避免发生一氧化碳中毒

在家庭、办公室、教室、寄宿制学生宿舍等室内安装的燃煤取暖设施必须装有排烟管道,并保证排烟管道畅通,不漏气,同时房间应装有风斗,防止一氧化碳积聚造成中毒。学校的锅炉房要远离教室、宿舍等人群集中的场所,防止燃烧的废气通过墙壁、管道侵入,危及师生安全。尤其是寄宿制学校,要严格禁止在学生宿舍用燃煤直接取暖,避免一氧化碳集体中毒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