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随着气温的升高,各类疾病病原生长繁殖活跃,相应病原所致疾病也将进一步的增多,成为预防与控制的重点。提醒市民重点注意以下各种疾病的预防。
1.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该病全年均可发病,好发于夏秋季节。任何年龄均可患此病,但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约占病人数的85-95%。主要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亦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在手、足、口、臀部出现丘疹、疱疹,可自愈,不留痂。该病隐性感染率高,显性感染症状一般轻微,仅需对症治疗,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可有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个别危重病人可因多种原因导致死亡。
预防手足口病必须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继发的细菌感染,餐后应用温水漱口。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多饮白开水或清凉饮料,多吃新鲜蔬菜和瓜果;经常彻底清洗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在手足口病流行时,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此外,家长还要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抵抗力。托幼机构做好晨、午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2.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临床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大便多呈水样便,后转为粘液或脓血便,症状较重者或儿童病例中一部分可发展成中毒性菌痢,危及生命。该病主要通过饮用或食用被痢疾杆菌污染的水、食物传播,也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主要感染对象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及成年人。该病在预防上应注意饮水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不卫生、不洁食品;喝开水做到饭前便后洗手。
3.其它感染性腹泻
其它感染性腹泻临床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主要通过被污染的水、食物传播,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幼儿及青壮年发病较多。预防上应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应加强晨检,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品,把好“病从口入”关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有效措施。
4.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患者摄入被细菌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水所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根据病原体不同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主要病原体以沙门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较为常见,其次为副溶血弧菌、蜡样芽孢杆菌、肉毒杆菌等。不同中毒机制的食物中毒其临床表现通常不同,感染型中毒一般主要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主,通常伴有发热;而毒素型食品中毒除了表现为胃肠道症状,还可表现有神经系统、造血系统等症状,很少有发热症状。
以上几种肠道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在运输、储藏、销售等过程中受到致病菌污染,而被污染的食物未经烧熟煮透或煮熟后又受到污染,同时温度较高又给致病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市民预防的重点为,选择新鲜、干净、保质期内的食品;注意冷藏食品,对食品烧熟煮透;煮熟的食品立即食用,需贮存冷藏时,应生熟分开;储存过的食品食前需彻底加热;保持厨房、食品容器等的清洁卫生;使用符合卫生要求的水;处理及食用食品时需反复清洁双手;此外,发生腹泻症状后应及时就诊。
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是以蜱传播为主的急性传染病。夏季是蜱传疾病的高发季节,发热伴属蜱传病毒性传染病,我市发病一直较多,各区市均有病例发生,涉及乡镇不断扩大,无特异性防控措施。临床表现为突起高热,伴乏力,食欲降低、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可有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意识障碍等多器官功能损伤。血常规可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急性期病人的血液可能会有传染性。
预防发热伴首先要清理住家附近的环境卫生,清理杂草,清除垃圾,打扫禽畜圈舍,避免蜱滋生。若发现家中宠物、牲畜有蜱寄生时可以用杀蜱的药剂进行药浴。从事田间劳动或野外旅行时不要在草地上坐、卧等长时间停留;要做好个人防护,提倡穿长袖衣服;不要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裸露的皮肤可以涂抹驱避剂。如果一旦发现被蜱叮咬,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就医时要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野外活动史和蜱叮咬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