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五一假期旅行卫生重点提示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30日 阅读次数:

又快到五一小长假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温馨提示:当前仍处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时期,建议尽量不要出国旅行,尽可能避免跨省远行,以省(自治区、直辖市)内旅游为主。旅行期间卫生问题不可小觑。 

[重点风险提示] 

1.  2020年五一期间我国境内风险相对较高的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食物中毒、诺如病毒病、手足口病等。 

2.  旅行前应查询旅行目的地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要求,准备免洗手消毒液、消毒湿巾、口罩等物品。老人(≥60岁)、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孕妇、婴幼儿应尽量避免旅行。旅游期间注意与他人保持距离,勤洗手,在密闭环境和人群密集处要佩戴口罩。 

3.  节日期间聚餐和在外就餐机会增加,要注意饮食卫生,预防食物中毒、诺如病毒病等。 

4.  如必须赴境外旅行,重点应注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登革热、霍乱等传染病风险。 

[相关风险的特征及具体预防措施]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很强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感染病毒后,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部分感染者全程无症状,轻症者无肺炎,重症患者多在发病后一周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老人和基础性疾病患者重症和病死率高。特异性抗病毒药物和疫苗正在研发中。 

截至4月30日,全球6大洲212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302万余例,累计死亡20.8万例。目前我国境内绝大部分地区为低风险地区,疫情的输入风险也控制在较低水平。境外疫情持续蔓延扩散中,多数国家维持较为严格的防控措施(如限制旅行、限制大型集会等)至5月中旬~6月;目前欧美地区疫情最为严重;北美4月初疫情有所减缓,但近期再次回升且增幅呈现新高,欧洲大多数国家疫情已出现下降或趋缓态势,但疫情仍在高位;东地中海、东南亚、南美及非洲疫情增速较快;西太平洋区疫情相对平稳,但日本和新加坡近期上升明显。 

主要预防措施:  

(一)旅行前,应查询旅行目的地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旅行者的管理措施,按要求做好准备,同时准备免洗手消毒液、消毒湿巾、口罩等物品;如果该旅行目的地要求旅行者入境后隔离医学观察14天,则应当权衡个人出行时间、避免五一假期旅行。尽量减少去往封闭场所和人群聚集场所,减少聚餐。当本人出现发热症状或其他不适宜旅行的疾病时,应推迟或取消旅行。老人(≥60岁)、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孕妇、婴幼儿应尽量避免今年五一假期旅行。 

(二)旅行期间,乘坐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时要遵守秩序和乘务人员管理要求,全程佩戴口罩,做好手卫生,并妥善保存票据以便查询。游玩过程中应有序排队,尽量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在密闭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佩戴口罩。饭前便后、外出回到住处等要洗手,未洗手前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口、鼻、眼。注意咳嗽礼仪。注意饮食卫生,乘坐交通工具时尽量减少饮食次数,在景区内用餐首选外带,在餐厅内用餐建议间隔落座或同侧用餐,与其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住宿应尽量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宾馆,常开窗通风。如旅途过程中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应立即到就近的医疗机构就诊,取消或中止旅行。 

(三)旅行归来,继续做好个人健康监测,一般应自我观察2~3周,一旦出现身体不适,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旅行史,以助于诊断和治疗。 

2.食物中毒 

5~10月为我国食物中毒高发月份。节日期间聚餐和在外就餐机会增加,在食品卫生状况不佳的情形下,食物中毒发生可能性会有所增加。 

我国内地食物中毒以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主要发生在饮食服务单位和集体食堂,表现为集体进食同一种或多种受污染或变质食物后,多人集中发病。患者常在进餐后24小时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腹痛以上、中腹部持续或者阵发性绞痛多见,呕吐物多为进食之食物;常先吐后泻,每天腹泻数次至数十次,多为黄色稀便、水样或黏液便。 

主要预防措施: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未烧熟煮透的食物、未经消毒的奶、未削皮的水果、生的蔬菜,不喝生水。不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和野生植物。选择新鲜、安全的食品原料,加工时要注意生、熟分开。外出就餐时,注意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饭店或餐厅。 

3.诺如病毒病 

诺如病毒病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托幼机构或学校。旅行团、游轮、度假中心也常有诺如病毒病暴发疫情发生。近年来,我国报告数起国内外旅行团暴发诺如病毒病疫情。 

人们通常经过以下途径感染:食用或饮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触摸被病毒污染的物体或表面后将手指放入口中、接触病毒感染患者(如照顾患者、与患者分享食物或共用餐具)。最常见临床症状为呕吐和腹泻,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多数患者症状持续2~3天后恢复。极少数病例可发生重症甚至死亡。发生重症的高危人群为高龄老人和低龄儿童。 

主要预防措施:注意洗手,尤其在如厕和更换尿布后,以及每次进食、准备和加工食物前;水果和蔬菜食用前应认真清洗,牡蛎和其他贝类海产品应深度加工后食用;诺如病毒感染者患病期至康复后3天内不能准备和加工食物或陪护其他患者;被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表面应及时用含氯漂白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清洗消毒,并立即脱掉和清洗被污染的衣物或床单等,清洗时应戴上橡胶或一次性手套,并在清洗后认真洗手。 

4.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我国每年4-6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部分地区(尤其是南方)10-11月还会出现秋季小高峰。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较轻,呈自限性,7-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复。患儿发病初期常出现发热、食欲不振、疲倦或咽喉痛。发热1-2天后,在舌头、牙龈和/或两颊内侧等口腔部位出现水疱,痛感明显,这些水疱初期为细小红点,后形成溃疡。另外,多数患儿手掌、脚底会出现皮疹,皮疹通常不痒,有些皮疹带有水泡,其他部位如臀部、膝盖、肘部、躯干等也可能出现皮疹。部分病例无发热。少数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 

主要预防措施:注意手卫生,尤其在触摸口鼻前、进食或处理食物前、如厕后、接触疱疹/呼吸道分泌物后、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绢或纸巾遮住口鼻,随后将纸巾包裹好丢入有盖的垃圾桶;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如接吻、拥抱等;经常清洁和消毒(含氯消毒剂)常接触的物品或物体表面,如玩具、家具等,清洁后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或冲洗干净;用一次性毛巾或纸巾清理患者的鼻咽分泌物、呕吐物、粪便等,并及时消毒被上述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的物体表面或环境;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5.霍乱 

5~10月为我国霍乱高发季节,五一假期可能出现散发病例或聚集性疫情。2020年亚洲及非洲部分国家报告霍乱暴发,主要包括也门、孟加拉、印度、刚果民主共和国、索马里、埃塞俄比亚、肯尼亚、莫桑比克、喀麦隆、马拉维等。 

霍乱为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食用含有霍乱弧菌的水和食物传播。主要临床症状为不伴发热的水样腹泻。重症霍乱表现为急性水样腹泻,常常伴有恶心、呕吐,快速导致脱水。脱水表现为心动过速、皮肤失去弹性、粘膜干燥、低血压以及口渴。如未及时医治,快速体液流失会导致严重脱水和休克,甚至死亡。如恰当及时补液,霍乱的病死率小于1%。 

主要预防措施:注意饮食饮水卫生。进餐、准备食物前以及便后要用肥皂彻底洗手。当前往卫生状况不明的地区旅行时,尽量食用煮熟的热食,尽量饮用开水,或未开封的预包装水及饮料。不进食生的蔬菜、未经巴氏消毒的果汁和牛奶,食用水果前自己削皮,使用清洁的流水清洗餐具。若必须前往霍乱疫情暴发的地区,行前口服霍乱疫苗可能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6.登革热 

登革热是热带及亚热带国家和地区常见的传染病。近期前往东南亚、非洲、加勒比海地区、中美洲及南美洲、西太平洋岛国以及澳大利亚旅游时均有感染登革热的风险。 

登革热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典型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皮疹、眼部疼痛、关节及肌肉疼痛、以及轻度出血。被携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通常一周内会出现临床症状,但有时可长达两周。严重病例会出现出血、休克、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主要预防措施:主要通过防止蚊虫叮咬来预防登革热。常用的防蚊措施主要包括穿着长袖长裤尽量减少裸露皮肤的面积、在皮肤上和衣物上喷洒有效的驱蚊剂、住宿有空调或纱窗的宾馆、睡觉时使用蚊帐、清空有积水的容器防止蚊卵滋生。带婴幼儿出门时,给孩子穿上宽松可覆盖手臂和腿部的服装,在婴儿车、婴儿摇篮和提篮上安装防蚊网。不要对小于2个月的婴儿使用驱蚊剂,对儿童使用驱蚊剂前要注意产品包装上的说明。 

(来源:中国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