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疾病预报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18日 阅读次数:

九月份“秋老虎”,中午如同夏日般的炎热,而早晚却凉爽许多。秋风起,凉意渐浓,冷空气势力将逐渐加强,气温明显下降,昼夜温差增大,并且“一场秋雨一场寒”。从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应该未“寒”绸缪,注意适量“秋冻”,加强御寒锻炼,提高抗寒能力。9月又是开学季,各大中小学、幼儿园都相继开学,外地学生集中返校,人群流动性强,短时间内大量学生聚集,容易给呼吸道、肠道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创造条件,市疾控中心提醒大家9月份应注意预防以下传染病:

一、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通过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经由呼吸道传播,也可能通过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而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具有三大典型症状:发热、出血、肾功能损伤。起病急、发热(38~40℃)是最早出现的症状。该病潜伏期为5至46天,一般为7至14天,以两周多见。

预防措施:

1.搞好环境卫生,清理垃圾。在居民区及其周围地区采取大面积投放鼠药等各种办法开展灭鼠活动。

2. 居民应搞好室内卫生,室内保持整洁,定期通风,衣物、被褥等生活用品要勤洗勤晒。

3. 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严防鼠类污染食物,餐具、食物应加盖或放置在老鼠不能接触到的地方,饮用水应煮沸,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4. 居民在野外或田间劳作时必须注意个人卫生,做好防护工作。

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蜱叮咬引起的,主要表现为人被蜱叮咬后的1-2周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个别有呕吐、腹泻症状,血常规可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多器官损伤,甚至死亡。人群对该病普遍缺乏免疫力,因此感染以后均可发病,尤其是年老体弱、免疫力低下、有基础疾病者病情较重。

预防措施:

1. 清理住家附近的环境卫生,清理杂草,清除垃圾,打扫禽畜圈舍,避免蜱滋生。

2. 从事田间劳动或野外旅行时不要在草地上坐、卧等长时间停留;要做好个人防护。已经被虫叮咬形成的伤口,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在随后的2周密切注意身体状况

3. 患者应隔离治疗,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护理时要采取标准防护。参与护理的亲属要戴口罩、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等体液;与该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在随后的1-2周也要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三、红眼病

秋季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期。根据监测数据,每逢夏秋季,特别是秋季学生入学后一两周,学校易发生红眼病。该病通过接触感染,通常有1—3天的潜伏期,在儿童身上很常见。如果感染了,会出现眼红、烧灼感、异物感、流泪、怕光、眼睑水肿等症状,严重的会全身发热。

应对措施:

学校要注意搞好环境卫生,强化晨检制度,发现眼红、出疹患者,应及早就医,并按医生要求暂离学习、工作环境,居家治疗休息;除此之外,应教育学生不要用手揉眼睛,经常洗手、更换枕套,不共用毛巾、浴巾、枕套等贴身物品 。

四、其它感染性腹泻

其它感染性腹泻临床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主要通过被污染的水、食物传播,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幼儿及青壮年发病较多。预防上应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应加强晨检,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品,把好病从口入关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有效措施。

五、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由媒介蚊虫传播引起的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起病急,患者症状轻重不一,从隐性感染、轻症脑炎到病情严重的重症脑炎。乙脑的传染源主要是猪,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多数人在感染后呈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昏迷等。病死率较高,少数重症病人半年后仍有后遗症,主要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肢体瘫痪、癫痫等。

预防措施: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之一,乙脑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因此灭蚊防蚊在预防乙脑中也很重要。在农村重点是消灭牲畜棚(特别是猪圈)的蚊虫。夜间睡觉防止蚊虫叮咬可用蚊帐,驱蚊剂等,提倡不露宿。黄昏户外活动应避免蚊虫叮咬。搞好环境卫生,翻缸倒罐,清除积水,填平洼地等,及时消灭蚊虫滋生地,早期彻底消灭幼蚊。流行季节宜用蚊帐、蚊香、纱窗等驱蚊、防蚊措施。对家庭来讲,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防蚊灭蚊手段,是一种有效的预防乙脑的方法。

六、其他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是经由呼吸道传播、感染的疾病。病菌主要从呼吸道出入,原始寄生部位是呼吸道黏膜及肺。传染源来自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病原体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秋季天气冷暖多变,昼夜温差加大,天气干燥,都会导致呼吸道抵抗力下降,15岁以下少儿因免疫力较低,尤为易感。

应对措施:

1.勤洗手。进餐、如厕、接触钱币等情况下都要洗手。要用流动的清水、使用香皂彻底洗净双手;

2..多喝水,饮食合理,多吃蔬菜水果,适当增加水和维生素的摄入 ;

3.搞好环境卫生,不要随地吐痰,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

4.搞好个人卫生,勤晒被褥、勤换洗衣服

5.生活有规律、保证睡眠,并注意保暖防,提高免疫力。坚持体育锻炼和耐寒锻炼,适当增加户外活动,但雾霾天不要晨练,因为浓雾中不仅含有大量有害物质,而且水汽较多,会影响人体肺部的气体交换;

6.咳嗽、打喷嚏时捂住口鼻,或带口罩出门,防止污染空气;

7.尽量减少与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及其患者家属的密切接触;

8.免疫预防。流行季节前可进行相应的预防接种,如流感、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疫苗能有效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九月份是万物收获,百花盛开的季节,有哮喘病史的人应注意避免吸入过敏原而诱发哮喘。秋季锻炼,重在益肺润燥,如练吐纳功、叩齿咽津润燥功。调摄精神,调节饮食,以清润、温润为主。中医认为,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雪梨、甘蔗等食物,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