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健康素养提升行动】听说:近视就不花眼了?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24日 阅读次数:

 

 当人步入中老年时,身体的各种机能都会发生老化,眼睛也不例外。大约从40~45岁开始,原本清晰明亮的世界,逐渐变得模糊不清,读书、看报和看手机时,都要借助花镜才行,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这种由于年龄所致的生理性调节功能减弱称为老视,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老花眼”。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老花眼五大常见问题:

  问题一:老花眼的起因是什么呢?

  常言道:四十三,过眼关。

  老花眼是由于人体眼睛晶状体的老年性退化引起的。人在年轻时,晶状体柔软富有弹性,可以随时变厚、变薄,看近物时有很好的调节适应能力。随着年纪的增大,晶状体渐渐硬化,丧失了柔软度及弹性。这时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的调节适应能力降低,无法准确地聚焦于视网膜上。打个比方说:眼球就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就是镜头。年轻时镜头可调节的范围大,可以从眼前很近的距离聚焦到很远的地方,年老时镜头可调节的范围变小,近距离不能聚焦,东西就看不清楚了,成了老花眼,医学上称“老视眼”。

  当然您肯定会问:眼睛老花时,不应该过早地戴老花镜,不然就摘不下来了。这种说法正确吗?

  由于老花眼与戴不戴老花镜无关,不戴老花镜也不能控制老花眼程度的加深。因此,人一旦进入这个年龄阶段,已经出现早期的老花眼症状时,就应当配戴合适的老花镜,而且经过四五年,随着眼睛老花程度的加深,还要再配度数更深的老花镜,以保持眼睛看近物舒适和功能正常。

  问题二:患近视眼的人到老年时眼不花吗?

   花眼是老年人调节能力减退造成的,是自然衰老的表现。每一个老年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花眼,需要用老花镜来矫正。常用的老花镜是与远视镜相同的凸透镜,与近视眼的凹透镜正好相反,如果近视的程度与老花的程度相等时两者相抵,此时看近摘掉眼镜就如同戴上了一副无形的老花镜。如果两者不能抵消,其剩余的屈光部分则可能需要的是近视镜片也可能是远视镜片。所以患近视眼的病人眼不花是一种不正确的说法。

  问题三:老年人配花镜还要验光吗?

   老年人配花镜一定要验光,万不可在商店随意买花镜。花镜的度数是根据不同年龄老人调节能力减退的程度决定的。但不可能每个人都是正视眼,每个人的工作不同,看的距离也不同,所以需要的调节力也不同;每个人的瞳距不同,所需要的镜架也不同;每个人的适应能力不同,即使年龄相同,花镜也不尽相同。所以老年人配花镜前首先应通过验光将远视力矫正到正常范围,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上相应所需要的花镜,如60岁的老人看远有-5.00D的近视而需要+3.00D的花镜,那么实际所需的花镜应是-2.00D。

  正常人看近时眼球向内收,瞳孔距离略小于看远的瞳距,这也是配花镜时必须顾及的问题。

  问题四:为什么有些老年人要配两副眼镜?

   老年人调节能力逐渐减退出现了老花,所以老年人必须借助花镜代替调节看近。花镜的度数是根据不同年龄调节能力减退的程度、日常工作学习所需要的距离决定的,花镜只能在相应的年龄、固定的距离下使用。如果是一个屈光不正的人,则首先需要用眼镜矫正屈光不正后再按上面的原则配花镜,这样就出现了看远、看近两副眼镜。原有的眼镜用作看远,在原有眼镜的基础上加上相应的花镜就是这个屈光不正者的花镜。根据需要,也可以把两副眼镜磨在一副眼镜上即双光眼镜或多焦渐变眼镜。

  问题五:白内障术后如何配戴老花镜?

   白内障是指晶状体透明度降低或者颜色改变所导致的光学质量下降的退行性改变。各种原因如老化、遗传、局部营养障碍、免疫与代谢异常,以及外伤、中毒、辐射等,都能引起晶状体代谢紊乱,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引起白内障。

   正常人晶状体具有调节性,可随着物体的远近而调节眼的屈光力,而单焦点人工晶体屈光度是固定不变的,没有自身调节力,手术选择单焦点晶状体后,术后仍需要一副眼镜来解决剩下的看远或看近问题。当然,也有双焦点晶状体和多焦点晶状体可供选择。医生会根据患者全身、眼部状态和用眼习惯为患者进行科学建议。

   当然,白内障术后如果需要老花镜,也是要先验光才能配镜。且要根据术后恢复情况,在手术后1-3个月进行验光配镜。

(来源:青岛疾控)